薪資透明真的有比較好嗎?讓月薪 10 萬的工程師告訴你
2022 年,歐美吹起一股薪資透明化的風潮,目的為了讓職場更公平,男女薪酬一致。然而,薪資透明真的是萬靈丹,只要導入就能解決工資歧視?新加坡商鈦坦科技總經理李境展表示,只有薪資透明,是沒辦法解決同工不同酬的問題的!
後疫情時代,人才問題愈演愈烈。前有本土半導體強勢攬才,排擠傳產、服務業;後受遠距辦公餘震,連在台沒有分公司的跨國企業,也忍不住搶進台灣。
在這幾波人才爭奪戰中屈居劣勢的公司,無一不是受限於產業環境,難以祭出更誘人的薪資條件,使得早已不想再忍受低薪、高工時的員工們,紛紛出走。
這當然不能怪員工。歸根究底,員工和公司、勞方和資方,本身就是平等的關係。尤其在多元、公平和共融(DEI,Diversity, Equity, Inclusion)成為顯學的現在,更是一種時代價值。
美國商業雜誌《Inc.》便把 2022 年譽為「薪資透明年(Year of Pay Transparency)」,因為美國紐約、加州、華盛頓都在今年簽署了「薪資透明法」(Wage Transparency Law),要求蘋果(Apple)、迪士尼(Disney)、Google 等大大小小的公司,2023 年要在招聘廣告中揭露薪資範圍。
薪資公平的好處,鈦坦科技總經理李境展深有體會。
鈦坦是一家開發及代理線上軟體的新加坡公司。在新加坡徵才時,薪資待遇常被 Google、FB 等大企業碾壓。
為了吸引人才加入,鈦坦科技嘗試了非常多方法,比如敏捷(Agile)、正念,以及薪資公平的極致境界「薪資透明化」。
2015 年,前總經理林裕丞跟李境展說:「我們來試試看薪資透明吧!」度過兩年的適應期,2017 年離職率便由雙位數降至 5%,公司也被新加坡電腦協會選為「最值得效力的科技公司」,與 IBM 等跨國公司並列。
薪資公開的設計原則:
1. 關鍵前提:每一工作任務都定義清楚
2. 同一職級,再細分不同職等敘薪
鈦坦的員工薪資主要分成3塊,包含月薪、績效獎金和福利。
月薪的等級是根據「專業可貢獻範圍」和「市場價值」來推估。因為薪水的來源是公司的獲利,獲利的多寡則取決於自家產品的強弱。因此,想做出這項產品,需要什麼樣的專業;這個專業在市場上的價值,便成為擁有該專業的員工薪資。
舉例來說,Google 的產品可能要 PR 值 95 的軟體工程師才能做出來;鈦坦的產品,PR80 的人才便能勝任。換句話說,市場前 20% 人才的平均薪資,就會成為月薪的計算依據。
市場的薪資分布,鈦坦會透過人才顧問公司韋萊韜悅(Willis Towers Watson)來取得。「反正開出數字,應徵者不來,你就知道給低了。」兩相比對,就能推估出符合條件的員工,大概要付出多少薪水。
為了避免低估或高估員工能力,進而給錯薪水,公司必須列出清楚的職位描述(JD,job description)。比如專業技術人員(E,Expert)或管理職(M,Manager);技術人員又分工程師(E3)和資深工程師(E4),每個職級(如工程師、資深工程師)又細分 3 個職等(敘薪位階)。
「應徵者進來之前,就知道待遇了,鈦坦的薪水在這一行是公開的秘密。」鈦坦科技公關經理林依瑩則強調,設計職級和職等,目的是為了提供員工晉升的依據和計算薪資,而非強調階級。舉例來說,同仁在公司掛的職銜都是自己定義的,「Tomas(李境展)喜歡透過酒促進大家互動,所以他就掛Bartender(調酒師)。」
同中求異,讓高手跳級領高薪:
1. 期待的能力表現,有清楚權重
2. 能力數字化,升遷自己提出
值得一提的是,相同的職位,同仁做的事不一定會完全相同;在薪水一樣的前提下,很容易比較、猜測,最後滋生不滿。因此每個職等,鈦坦會一一列出詳細的標準(Guideline)。
以目前處於「E3 工程師」的小佳為例,若依能力條件和權重計算後獲得總分為 58 分,符合職級/等定義表中「E4 資深工程師」的升遷條件,小佳就能成功升遷至 E4(職等 11)。
不過,這套方法想成功,還有一個大前提,就是主管不會卡員工升遷,否則能力達標,卻一直升不上去,公司再透明也無法激勵部屬努力。
在鈦坦想升遷,不是由主管決定,而是員工自己申請。
同仁自認做到下一個職等的標準,再拿到一位夥伴的推薦信,就可以投到評審小組(Panel)。
評審小組會由部門主管、產品負責人、被指派的團隊夥伴、人資以及員工自己選擇的夥伴(槍手),共 5 位組成。經過 2 小時的問答,最後決定升遷與否。
「肯學肯做,平均 12 個月就會升遷,最遲不會超過 18 個月,你要不要拚?」李境展指著表格,每位同事薪資和職等都是透明的,「想快速升到某一職位,就跟在對應職等的前輩旁邊學。」鈦坦科技組織發展部經理方郁綺則說,「每年都會有 1、2 個同仁跳級。」
獎金分配一起定義的方法:
1. 只看功勞,不講苦勞
2. 自組織互評,避免吃大鍋飯
薪資的第 2 塊是績效獎金。員工擁有專業,但專業不一定能帶來成果。影響因素很多,比如景氣、公司政策。這些都不是員工能左右的,所以才說「專業是一塊薪水(月薪)、績效獎金則獨立成另一塊。」
「只有苦勞,就領月薪;如果有功勞,才能領到獎金。」不過,沒有人認為自己對公司的貢獻少,該怎麼分獎金,同仁、團隊才不會有意見?
李境展的答案是「自組織」。
一般來說,每年每個產品都會結算獲利,產品負責人會先拿走 15%,分給跨部門的同仁,因為他們多半是在團隊外努力,容易被團隊內的成員低估貢獻。
剩下 85% 則是依各團隊的成員數來分派比例給該團隊。譬如 A 團隊有 4 人、B 團隊有 7 人、C 團隊有 6 人;分派的比例就是 A 團隊 20%、B 團隊 35%、C 團隊 30%。
「一個產品的成功不是單一團隊的功勞,所以才用均分,比較公平。」
分紅進到團隊,再由成員討論、爭執出彼此各自該拿多少。「就是透明啦,每個人有什麼不滿,沒被看見的功勞都會在這邊公開。」
比如一些同事可能說:「我每天加班,所以要拿 30%。」另一位同仁會回:「你都 3 點才來公司,加班是假象。」你貢獻多少,說出來,就能拿走你那一份。
當然,自組織的推動不是一開始就很順利,也曾發生「齊頭式平等」等問題。
曾有一位寮國的資深工程師,他的團隊成員提出「利潤均分最平等」。作為老大哥,他理應照顧夥伴;但以自己的貢獻,分紅應該是現在的 5 倍才合理。他很不甘願。
後來,李境展要他去向隔壁團隊請益,終於學到解法「沉默投票」。先把成員的名字貼牆上,讓組員自行投票。覺得他有貢獻,就在名字下寫出對方應該被分配的比例。投票中不能講話,避免影響同仁判斷。最後結果就很公平了,直接把每個人的貢獻量化而出。
拿少的人不會有怨言嗎?不會,「敏捷早已是鈦坦的文化,每週會有一次對焦會議,釐清負責產品、個人責任、目標落差。」一年開 50 次,員工不會到年尾才知道獎金少,「沒達到目標,他自己都不好意思了,怎麼會來跟你要升遷、加薪?」
薪資透明不是每個組織適用:
1. 一難:新職務不斷產生
2. 二難:員工會忽略公司福利
「以前 8 成職位的薪資是透明的,現在只剩 55%。」李境展解釋,在幾種情況下,薪資是不會公開的,比如高階主管。
高階主管的薪水,有很大比例來自分紅,固定月薪反而偏低,「相差最大甚至可以差 10 倍。」
月薪偏低,為什麼要透明?因為高層的薪資代表公司待遇的天花板,如果太低,員工就會不想努力。
舉例來說,台灣總統月薪 50 萬,比一堆高階經理人還低。在這種情況下,公務員為什麼要努力?「再怎麼努力,薪水也不可能高過總統啊!」
另外,敏捷企業每年都會有許多新職務跑出來,這些職缺的薪資也不會公開。「連 JD 都不清楚,沒辦法定義市場價值。」
「薪資透明不一定比較好,」李境展一一列出員工旅遊、健康檢查等員工「福利」,這些其實都是薪資的一部分,但員工往往不會把它視為自己的薪水。
疫情爆發前夕,台灣口罩缺貨、更沒有現在每家公司都有一台的測溫機。當時,李境展大手一揮,花了 45 萬買了一台紅外線熱像測溫儀,「就是機場用的那種!」值得嗎?以現在來看當然不划算,但在當時卻能帶給員工安全感。然而,再怎麼感謝,同仁還是不會把它視為薪水。
「薪資不透明,員工反而沒辦法分那麼細。」歸根究底,薪資透明的目的是激勵員工學習、更努力工作;如果你有其他方式可以達到同樣效果,也沒必要捨本逐末,從頭建立薪資透明的制度。